索 引 號 | tg737991515-2022-000513 | 成文日期 | 2022-04-18 |
發布機構 | 潼關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布日期 | 2022-05-12 |
名 稱 | 潼關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潼關縣202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 ||
文 號 | 潼政辦發〔2022〕16號 | 主 題 詞 |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公開時限 | 長期公開 |
各鎮人民政府、城關街道辦事處,縣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潼關縣202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潼關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4月18日
潼關縣202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了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制和機制,加強和改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和《潼關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結合我縣地質災害現狀,制定本防治方案。
一、全縣地質災害現狀
潼關縣地處秦嶺山地、關中盆地過渡區,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地,北部為黃土臺塬,沿黃河、渭河為帶狀灘地和平原,海拔320~2132m。年平均降雨量625mm,降雨量南部多北部少,降水季節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月~9月份,常以連陰雨和暴雨形式相伴降落,是地質災害的主要引發因素。
從全縣地質災害調查情況分析,目前已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86處(東馬鐵溝泥石流已核銷),主要為泥石流、崩塌、滑坡三種災害,災害點分布呈現南多北少形勢,按災害類型分,泥石流隱患區43處,黃土崩塌區36處,滑坡隱患點7處。86處隱患點涉及5個鎮,直接威脅多家礦山企業、公路、隴海鐵路及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21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自然資源局和各鎮(辦)、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誰誘發、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地質災害防治原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通過宣傳教育、應急演練、臨災轉移安置等措施,廣大干部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有了較大提高。在有效地防范、治理中,取得了15年地質災害零人員傷亡和無重大財產損失的好成績。
主要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及發育特征:
(一)時空分布規律
我縣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與地質環境和氣候條件關系極為密切,強降雨以及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是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在空間上,我縣黃土塬區崩塌,南山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十分發育。在時間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每年汛季,尤其是5月~10月份為高發期。
(二)地質災害區域分布
由于我縣不同地段地質環境差異較大,不同區域地質災害嚴重程度不同。南部山區的桐峪鎮、太要鎮、城關鎮安樂社區主要受泥石流災害隱患的威脅,個別村莊存在黃土崩塌隱患;而北部黃土臺塬區的秦東鎮、城關街道辦主要受黃土崩塌災害隱患的威脅。
(三)發育特征
1.南部山區:南部山區地表巖性為裸露太古界變質巖系,構造復雜,地形陡峭,一般坡度大于35°,縱坡降10%左右,海拔高度2100~650米,落差大,尤其一些企業因破產或歷史積存問題造成的危重地質災害隱患已處于成災的臨界狀態,汛期隨時都有發生災害的危險,一旦成災,范圍大,損失嚴重;沿河道堆放的廢石棄渣占據河床,堵塞河道,抬高河床,如遇大的暴雨,極易誘發泥石流災害。
2.黃土崩塌主要發育在坡度較陡,植被條件差的臺塬居住區。陡崖下部因削坡筑窯或依坡建房,導致坡角失穩產生了大量垂直裂隙,在拉張應力及自重作用下,輕者崖面剝落,掉落土塊,重者則整體崩塌,危害較大。
(四)影響因素
1.降雨
降雨誘發地質災害的作用是指在降雨的沖蝕下滲導致斜坡自重力增大,產生失穩變形。本區降雨是誘發黃土崩塌和泥石流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2.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災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不合理的濫砍亂伐和隨意開墾土地、開挖邊坡、采礦棄渣隨意堆放等,造成環境惡化→氣候異?!┯觐l發→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1)由于本區耕地少,建設用地有限,人們往往就地取材、濫砍亂伐、開挖坡腳或坡體,以求擴大用地面積。
(2)開挖邊坡修建道路、水庫等工程建筑活動,也是導致本區災害頻發的影響因素之一。而且所開挖的大量土石傾倒河道,使河床變窄,影響了行洪能力,并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豐富的物源。
(3)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我縣的礦業活動是引發區內泥石流災害隱患、采空區塌陷災害隱患的最主要因素。經多年開采,區內目前產出廢石量約2500萬噸。隨意堆放的礦渣堵塞河道、抬高河床,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物源
3.地震
地震對地質災害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它本身就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災害,而且還可以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二、2022年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近年來的極端天氣致使我縣南部山區泥石流災害隱患、北部黃土臺塬區的崩塌、滑坡隱患出現增多的特點,并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
隨著我縣礦業活動的進一步開展,人為不規范的礦業活動所誘發的地質災害隱患,在數量和危害程度上將呈增加趨勢。南部山區因采礦而產生的大量棄渣廢石,因不合理的選址堆放,企業攔渣壩體工程的潰壩及水毀現象,使泥石流隱患日益嚴重。而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由于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扎實有效的防治工作,其災害數量、危害程度呈減緩趨勢。據縣氣象部門2022年1~10月氣候趨勢預測,預計我縣今年1~10月份總降水量為510mm~560mm,與往年比較略少,但汛期內發生暴雨和持續降雨等極端天氣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三、地質災害重要防范區段
區內地質環境條件極差,地質災害密集發育,總面積138.23km2,占全縣總面積的32.45%。本區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地質災害的發育與地質環境、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
(一)南部山區及山前泥石流重點防治區
本區面積121.05km2,災害點密度0.17處/km2。區內褶皺發育,覆蓋物較少,植被破壞嚴重,風化較強。同時由于溝谷內采礦現象嚴重,廢石棄渣淤塞河道,影響河道行洪,致使河床抬高,形成泥石流隱患。其中1994年7月及1996年8月份強降雨誘發西峪、東桐峪泥石流造成重大傷亡事故,給國家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山前村鎮、隴海鐵路、主干公路及其它重要設施均位于泥石流災害威脅區。目前,區內有較為危險和已造成災害的地質災害點35處。重點防治段為桐峪馬家、大月坪一帶、善車峪東溝口一帶、太峪水庫—兩岔口一帶、西潼峪潼洛公路盤山段、麻峪口—水溝灣一帶、西峪亂石岔以下,蒿岔47號庫房以上等處。
采空區塌陷(隱患)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區。蒿岔峪朱家溝,寧家溝采空區面積大,有塌陷情況存在,威脅著附近的居民及工礦企業,一旦發生地面塌陷極可能鏈生滑坡、崩塌等其它地質災害。
(二)列斜溝重點防治區
列斜溝主溝近南北向,重點防治區面積4.71km2,溝谷呈“V”形,兩側溝壁陡直,不穩定斜坡發育,每年雨季均發生規模不等的黃土崩塌,給依坡居住的村民造成威脅,曾發生過崩塌造成的人畜傷亡事件。目前該區內有危重隱患點2處,重點防治段為三河村段。
(三)黃渭河階地重點防治區
分布于秦東鎮蘇家村至城關鎮五虎張一帶,沿潼河一禁溝下游分布,面積5.47km2,災點4處,全部為黃土崩塌,且全為危險級。
四、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的工作任務
根據我縣氣候特征,確定5月~10月份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其工作任務如下:
(一)加強領導,責任到人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各鎮(辦)、各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要把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責任,做好監測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統一實行屬地管理??h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管理。各鎮長(主任)為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責任人,各鎮(辦)要成立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領導機構下設搶險隊、治安保衛隊、醫療救護隊和辦公室,辦公室全面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的日常防治工作。
水務局、氣象局、財政局、電力局、住建局、文旅局、交通局、應急管理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教科局、衛健局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和分工,協助搞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特別是氣象部門要及時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和搶險提供依據,應急管理部門要提高應急反應和臨災處置工作力度。
(二)健全各項制度,確保防災工作落到實處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我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6處(見附表)。各鎮(辦)要結合各自實際,在汛期來臨之前編寫本鎮(辦)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對危及人身安全的地災隱患點要制定出操作性強的“防、搶、撤”應急預案。要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隱患排查和災情速報制度,各鎮(辦)領導要帶領監測人、責任人對本區域內的隱患點進行日常巡查,尤其在雨季要加大巡查力度和監測頻次??h政府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自然資源局。各鎮(辦)在汛期要堅持零報告制度,并于每天下午16:00前向縣地災辦、應急管理局值班室報告監測情況。各鎮(辦)及有關部門要設立汛期防災值班室,實行24小時值班,一旦發生災情,立即上報,嚴格執行《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各鎮(辦)應結合本地實際,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切實提高群眾的臨災應急能力。
(三)加強監測預報,有計劃的做好危險區群眾的搬遷撤離和災害治理工作
各鎮(辦)及有關部門要在汛前對轄區內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檢查,進一步落實監測點的責任人和具體監測人,特別是對列入本方案的監測點要同監測人或監測單位簽訂監測責任書,實行動態監測,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建立監測檔案。監測情況當日上報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應急管理局,并根據掌握情況采取得力措施,在汛前有計劃地對危險區群眾進行搬遷和撤離,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四)公告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明顯警示牌
各鎮政府、城關街道辦在汛期來臨以前,將本行政區域內調查確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予以公告,并在已確定的地質災害點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牌,讓危險區內的居民了解災點的位置,災情的大小,提高受威脅群眾的安全防范意識,最大限度的減輕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五)及時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
在汛期來臨以前,各鎮(辦)要將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至危險區內受威脅群眾的手中,入戶張貼做到每戶一份,使地質災害威脅區內的群眾熟悉撤離路線、安置地點、預警信號等,確保災害發生時能迅速、有序、安全的撤離。各鎮(辦)必須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人,措施到位。
五、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
根據《潼關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按照“統籌規劃,重點突出,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對危脅城鎮、交通、礦山、水庫等重要設施和居民點的泥石流、崩塌等災害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治理措施
從根本上解決泥石流隱患,一是控制形成泥石流災害的物源,規范企業礦業活動,對采掘中產生的廢石棄渣外運處理或集中堆放,做好攔擋措施。二是疏通河道,保證行洪暢通。三是各礦山企業要嚴格按照《礦山恢復治理方案與土地復墾方案》要求積極實施,降低危害。
(二)黃土崩塌防治措施
黃土崩塌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于北部黃土臺塬溝壑區,防治措施以搬遷避讓為主,監測、局部工程治理為輔。重點防治區域為列斜溝流域三河段,潼河流域蘇家村—南劉村一帶以及潼峪山前塬區一帶。
六、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防災救災的宣傳教育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
各鎮(辦)、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防災救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要把宣傳工作深入到村組社區及中、小學校中去,特別是宣傳到危險區群眾中去,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臨災自救能力。
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提升應急反應能力,是減少地質災害人員傷亡的最有效措施,今年各鎮(辦)、各部門、各礦山企業都要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次數應不少于本區域災害點數量的50﹪并做好影像資料的收集上報工作,地質災害演練將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
(二)規范工程活動,遏制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
各鎮(辦),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力度,做好工程建設領域的管理,加強對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遏制人為因素誘發地質災害。首先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執法力度,要求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按標準進行勘察設計施工,杜絕人為因素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工程建設活動,必須提前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三)加強群測群防監測網絡建設,努力提高監測技術水平
經常組織群測群防監測站、點的監測人員學習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知識和監測方法,不斷提高監測技術水平,逐步成立一支具有一定技術監測水平的專業監測隊伍,以便做好雨季災害發生前兆的巡回檢查和預警預報。
(四)堅持巡回檢查,完善防御措施
為了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管理,落實責任,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定于5月份對各有關部門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各鎮(辦)的日常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并對各鎮(辦)在汛期的防治工作進行不定期的突擊檢查。各鎮(辦)要加強巡查,把防災、治災責任落實到村、組和監測人,不斷完善防御措施,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五)落實經費,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是各鎮(辦)、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列入全年的財政預算,確保防治工作的日常管理、調查處理、監測預報及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二是各礦山企業要按照“誰誘發、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依據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的要求,對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工程治理。三是對自然因素或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地質環境問題,政府應多方籌措治理資金開展治理,以保證達到防災減災目的。
七、總結評比
汛期結束后,各鎮(辦)要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進行認真總結,并以書面形式上報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年末縣政府將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進行評比,按照縣政府與各鎮(辦)簽定目標責任書的具體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并對監測防治工作出色、預報準確、避免重大傷亡事故的鎮(辦)給予通報表彰,對監測防治工作不重視,措施不力的進行批評,并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